当前位置:燕窝的功效与作用-即炖燕窝-即食燕窝生活杨小兵:科技育菇 领着农民致富
杨小兵:科技育菇 领着农民致富
2022-09-10

“说服农户最好的办法是做示范,我就挑一家比较容易沟通的农户,手把手将新品种或新方法做给大家看,预测长势和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。”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发中心副主任杨小兵研究员说,大量生动的实例取得了良好的传授效果,许多菇农后来长期保持着与他的联系,遇到问题都喜欢跟他商量。

杨小兵从事食用菌育种、栽培和加工领域研究开发已有28年,20年前加入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至今。“作为一个党龄超过30年的老党员,希望能够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专长去服务山区经济,带动农户脱贫致富,为解决三农问题尽绵力。”杨小兵说。

连续奋战建成全国最大杏鲍菇厂

1999年,杨小兵受广东省科学院和微生物研究所选派,到对口扶贫的梅州市丰顺县帮助发展食用菌规模化生产。刚到丰顺的时候,他看到的都是用塑料薄膜和遮阳网,甚至是竹子和野草搭建的简易菇棚,培养基菌包直接放在泥地上。一大群人用铁铲拌料,用手工装填菇包,用对人有毒害的甲醛来消毒。

“一年里只有三五个月能出菇,天气好时菇长得太多,卖不完就烂掉了,天气不好时则一朵菇也没有。菇蚊菇蝇飞得到处都是,喷洒完农药的空瓶子随处可见,看得我心里难受。”杨小兵回忆说。

经过有关方面的牵线搭桥,院领导带他找到了该县汤坑镇一家规模稍大的杏鲍菇种植户。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这个种植户不相信城里的专家会种菇,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,说不必改变种植方法,扩大种植面积就好。

杨小兵不动声色地转了一圈后,悄悄指出了该种植户的菌包感染率已超过平均值,点出了他用过的农药种类,告诉他升级改造后可以实现周年产菇,相同的面积和用工至少可增加5倍产量,终于让他心动了。

随后,丰顺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工程启动,在广东省科技厅田园农业科技特派员计划的支持下,杨小兵吃在工地睡在工地,找国内的机械厂家合作,他自行设计用混凝土搅拌机改装成培养基混合机,用自研的隧道式灭菌装置代替价格高昂的高压灭菌釜,用连续作业的食用菌接种生产装置代替进口的全自动接种生产线……

经过半年多的奋战,一座大型现代化菇厂投产,至2003年年产杏鲍菇已达3000吨,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杏鲍菇厂。

传授种菇技术户均增收4500元

干成了这件大事,确实让杨小兵倍受鼓舞。于是,杨小兵有了新的考虑:仅这一家食用菌企业的成功只能解决200多个农村人口的就业,如何才能帮助更多农户脱贫呢?

“菌包生产需要较复杂的设备设施和较严格的管理技术,适宜集中在工厂进行,出菇管理必须有足够大的出菇空间,管理工作较零散,可以分散到各家农户去管理。”他说,在各方面的支持下,他依托丰顺县科技发展公司和丰顺县穗光食品有限公司,在八乡山、潘田等地建立了15个食用菌生产基地,25个生产网点,公司+基地+农户的运作模式应运而生。

他率领研究所的食用菌团队多次深入到上述乡镇,举办培训班200余期,传授科学种菇技术,受训农民10000多人次,累计带动5000多农户,户均增收4500元,菇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
2014年,杨小兵带领团队围绕梅州地区传统灵芝产业的优化升级,指导当地按国家和广东省标准建起了灵芝菌种供应站,年产销菌种约10万袋;扶植25家灵芝专业户建立了16万平方米的生产场地,年产灵芝80吨,产值931万元;灵芝孢子粉36吨,产值3569万元;开发灵芝加工产品3个,产值2608万元。

有一次,杨小兵住在山区农户的家里,被虱子叮咬感染严重的传染病而高烧住院9天;还有一次因在菇厂忙于工作,乘夜班车回家遭遇翻车事故肋骨和锁骨骨折,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。菇农们听说后都来医院看他。“当在病床上看到农户们生活的改善,回想成功的喜悦,一切痛楚就变得无足轻重了……”杨小兵说。

“我愿意继续当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,做给农民看,领着农民干,帮着农民赚,‘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’,把论文写到农村的大地上,实践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。”杨小兵动情地说。